近期受疫情反复的影响,街头献血人数锐减,团体献血也受到影响,全市血液库存紧张,我院临床血液供应严重告急。为保障医疗救治的用血需要,弘扬医务人员“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展现青年一附院人的责任担当,以实际行动助力我院“国家医学中心”创建。10月27日起,我院青工部·团委联合输血科启动了以 “青春热血,护佑生命” 为主题的为期一个多月的团员、青年无偿献血月活动。

为了调动全院团员、青年的献血积极性,青工部·团委面向全院团支部及广大团员青年发布了《青春热血,护佑生命——致全院团支部及广大团员青年的无偿献血倡议书》,倡议一经发出,得到了积极响应,各团支部和广大团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带领全院团员、青年积极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根据疫情防控相关要求,为了避免人员扎堆聚集,同时不耽误医务人员更多的临床工作时间,青工部·团委联合输血科积极联系西安市中心血站,为我院参与无偿献血的青年职工安排专门的献血车,停放在门诊大楼东侧,减少与社会人士一起献血的排队等待时间,保障献血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将全院50个团支部分为5组,每组一周时间,在一个多月内有序组织团员、青年开展无偿献血活动。


活动现场,各位献血青年在血站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按照献血程序,仔细填写无偿献血登记表,化验、体检、采血……一股股鲜红的血液流入采血袋中,如同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源,迸发着生机和活力。献血的团员、青年中既有临床医务工作者,也有行政后勤人员,有的是坚持多年的“献血达人”,有的是初次奉献爱心的“献血新星”,但大家都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赶来,献血结束后稍作休整,马上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去。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截至目前,我院已有近百名团员、青年踊跃参与了本次“无偿献血月”的主题活动,累计献血量达到近3万毫升。“热血”青年们冲锋在前、担当作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精神,以“一臂之力”为缓解我市临床用血紧张的状况贡献了青春力量, 在全院营造了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的青春正能量氛围。
为了表示对无偿献血者的崇高敬意和人文关爱,青工部·团委精神与物质层面并举,一方面于每周推出一期团员、青年无偿献血光荣榜,鼓励先进,弘扬青春正能量;并对于多年坚持无偿献血、有担当有大爱的青年榜样的故事进行深入挖掘,推出《致敬!热血青年》专栏,对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另一方面为每位参与献血的团员、青年准备了美观实用的暖手宝留作纪念,寓意着献血英雄把温暖留在手心,将大爱洒向人间,同时请团支部务必做好献血青年的关心关爱工作,嘱咐青年在献血后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献血光荣、人人有责,我院团员、青年通过“无偿献血月”主题活动,彰显了医务工作者对生命的敬重关爱以及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附院人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在国家医学中心创建的征程中,在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的道路上,青工部·团委将继续以多种方式引领、组织全院团员、青年彰显青春担当,贡献青春力量!
【致敬!热血青年】
——李白芽,“献血达人”是名外科医生
李白芽,1982年生,中共党员,医学博士,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参与无偿献血活动14年,累计献血11200ml。

热血仁心,“医”路同行。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西安交大一附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持续14年的无偿献血始终贯穿着李白芽的医学生涯。从2004年开始,除了出国留学期间无法献血,其他时间他一直坚持每年2次、每次400ml进行无偿献血。时至今日李白芽累计无偿献血28次,献血量达11200ml,接近3个成年人全身血液的总量。

回忆起第一次无偿献血,李白芽笑着说,最初献血是作为一名医学生的热血之举,而后更多是习惯使然。由于常年参与无偿献血,每隔半年,李白芽的手机上都会收到来自血站的短信提示,当看到“期盼您再次参加无偿献血,帮助更多患者恢复健康”这句话时,他的心中便会升腾起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无论临床工作多么繁忙,他都会抽出时间加入到献血的队伍中去。

“对于血液,我们深知其珍贵性和重要性。400ml血液,可能一条生命因此获救。”李白芽说。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他和同事们所做的每台手术都在考虑如何避免或者减少出血。但是,临床医学具有不确定性,不期而遇的出血时有发生。一些危重病人,如果得不到及时输血,就将面临生命的危险。献血者多献一点,病患生存的希望就大一点。李白芽说,自己是O型血,O型血因为适宜所有血型患者,临床应用范围更广。一想到很多人输注了自己献出的血液,生命得以延续,他就发自内心的高兴。

针对有些公众对“献血是否对身体有害”心存顾虑,李白芽说:“适当频率的献血,一方面可以清理身体内的部分衰老细胞,降低血液黏稠度,另一方面新鲜血液的生成也能够改善机体免疫能力,增加造血系统的储备活力,对身体有益无害。”这位有着14年经历的“献血达人”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切身体会为无偿献血代言。此外,李白芽深感自己所在的交大一附院非常重视无偿献血的宣传和组织工作。除了他,身边还有很多同事参与无偿献血,他也一直在积极鼓励带动家人朋友参与到无偿献血的公益活动中,为挽救生命献一份力量。
涓涓细流汇成海,拳拳爱心显真情。14年来,李白芽始终奔跑在“参与无偿献血、倡导无偿献血”的最前列,他不忘初心,用青春热血传递爱与温暖,用实际行动弘扬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彰显了一附院青年医生的责任担当和大爱情怀。
“需要帮助的人很多,但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李白芽说,“未来,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坚持献血。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
【致敬!热血青年】
——周莉娜:“小身躯”的“大能量”,用青春热血为生命接力
周莉娜,1991年生,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交大一附院精神心理卫生科主治医师,参与无偿献血活动10年,累计献血3300毫升,5个治疗量血小板,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志愿者。

十年前,正在武汉大学求学的周莉娜在学校图书馆的献血车旁第一次驻足,在了解到献血可以帮助他人、挽救患者生命后,她抱着最简单的助人为乐的想法,献出了300毫升全血。一周后,她便收到了血液中心的检测合格通知,并告知她所献的血液已经用于救治一位病人,在看到信息的那一刻,一股帮助了他人的幸福感从她心底涌出。那时的周莉娜只是一名刚刚踏入医学大门的医学生,这次偶然的献血经历更加坚定了她的从医初心,使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医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和使命感。从那之后,周莉娜每年都会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希望帮助更多的人挽回生命。

大三暑假,在学校安排的《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周莉娜第一次进入血液科病房,见到了很多患有白血病但却等不到配型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白血病的主要方法。血液科的老师告诉他们,“干细胞移植配型成功的概率很低,如果骨髓库中配型的志愿者数量越多,配型成功的几率就越高,患者就越容易得到及时救治。”老师的这番话让周莉娜暗下决心,要成为骨髓库的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志愿者,“也许有一天,会有人因为我的捐献而重获生命,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她这样想。不久后的一次献血,周莉娜向血站的工作人员咨询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相关事项,填写了登记捐献表格并由工作人员采集了她的标本,从那一刻起,周莉娜光荣地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1311013名志愿者。“拿到捐献证书后,证书上那句‘您的善举将给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带来重生的希望’让她更加坚信自己此举的意义。”周莉娜说,“虽然至今快十年过去,还没有与我配型成功的患者,但若有需要,我已随时做好准备!”

在武汉求学的八年间,周莉娜共捐献了1500毫升全血和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2018年,她博士毕业回到西安工作入职交大一附院。工作后她积极响应医院的号召,继续参与无偿献血活动,在医院门口的献血车旁总能看到她娇小却充满力量的身影。工作四年来,周莉娜共捐献1800毫升全血和3个治疗量的血小板。每每收到血站发来的短信,告知自己所捐献的血液已经供给医院用于救治患者时,总会令她充满成就感,这一善举彰显着一位医者、一个生命对另外一个生命的祝福和关爱。




如今,在交大一附院工作四年的周莉娜已经成长为科室的青年骨干,在医教研方面表现都很突出;忙碌的临床工作之余,周莉娜积极投身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公益科普工作,多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公益讲座和义诊活动。

这样一位阳光向上的青年医生,用自己的医学所学和爱心善意,为这个世界创造着更多的美好,传递着更多温暖。正如周莉娜所言:“无偿献血这条爱心之路,我将坚持走下去,希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更多患者;治病救人的从医之路,我更将恪守初心,力争治愈更多患者!”
【致敬!热血青年】
——张莹:碧血丹心让我们“移”路相“髓”
张莹,1992年生,中共党员,医学硕士,血液内科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主管护理师,援武汉、援西安胸科医院及援吉林医疗队队员。参与无偿献血活动7年,累计献血3400毫升,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志愿者。


张莹说,大学时期每每看到献血的宣传视频,便心潮澎湃,于是在内心暗暗下定决心,作为一名护理专业的青年,要始终坚持生命至上,为社会、为患者做出贡献。但由于学校地处郊外,再加上学业紧张、时间冲突等种种原因,直到毕业还未达成献血这一心愿。大学毕业后,2015年7月14日是张莹入职一附院的第一天,在去人力资源部报到之后,她在医院的广场献血车第一次献了400ml全血。入院工作后,张莹定职于血液内科。血液内科主要收治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包括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在治疗期间,因病情需要几乎每位患者都需要输注血液制品,而有时因为血液制品供应紧张,患者可能一连几天输不上血。看着因为输不上血而无比焦虑的患者和家属,张莹更加坚定了坚持献血的决心。她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一定会将献血这件事坚持下去。”七年的时间里,张莹共献血9次,累计3400ml。入职以后,张莹始终勤勤恳恳工作,快速成长,随着工作能力的的提升,逐渐成为一名科室的青年骨干,在具备一定资历后2019年进入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工作。在这里,张莹见到了更多需要帮助的患者。她了解到,虽然随着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让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不再受限,但是一些特殊的患者还是需要在中华骨髓库进行配型。于是在今年九月份的职工无偿献血活动中,张莹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时刻准备着为患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交大一附院工作的7年时间里,张莹从一名青涩的小护士成长为科室的护理青年骨干。从2020年武汉疫情开始,她主动请缨,参加了援武汉、援西安胸科医院及援吉林医疗队,奔走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张莹说:“每一次的支援带给自己都是挑战和历练。虽然要经受N95口罩和防护服带来的憋闷感、担心自己是否暴露。但是当我看到,在每一次的支援战斗中,我们在成功救治的同时实现医疗队员的零感染,我认为这就是胜利,一切都是值得的!”张莹的话语中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正是这份朴实无华激荡人心。她把心中对于献血事业的坚持内化于心始终坚守,又把抗击疫情作为职业生涯义不容辞的责任。献一次血容易,难的是始终坚持下去的信念和行动!90后“美小护”张莹坚持无偿献血,逆行而上奔赴抗疫的大爱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