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方位提升陕西省护理队伍质量管理水平,省护理质量控制中心2020年启动“动脉采血质量管理解决方案”专项行动,由我院护理部牵头组织全省十个二级质控中心10余家医院参与。专项行动借助数据化信息平台,通过对动脉采血全程质量控制,实现护理质控规范化和同质化。
专项行动以实战训练,带领二级护理质量控制中心更好的建立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思维,掌握质量改善项目的路径、方式,全方位体会护理质量项目管理的意义,实现“以提高血气分析质量为目标,推进区域护理管理质量的整体提升”的项目内涵,得到了参与医院的高度好评。2022年11月24日,在陕西保健学会、陕西省护理质控中心以及医院大力支持下,“陕西省护理二级质控中心动脉采血专项改善行动总结会暨技能大赛”隆重召开。
大赛由护理部温绣蔺、李晨陆主持,院长助理韩建峰教授、护理部辛霞主任现场出席,陕西省保健学会王岚副会长线上参会并讲话。陕西省各二级质控中心主任、领队及参赛选手云端参会,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葛文莉副院长、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杨慧云主任、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胡雪慧主任、陕西省人民医院护理部吴红娟主任、陕西省肿瘤医院护理部谢娟主任、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评审评价办邵小莉主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李洁琼副主任担任技能竞赛环节评委。
首先我院院长助理韩建峰教授致辞,讲到国家十四五规划护理质控发展方案指出护理质控是非常重要的领域,动脉采血也是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次大赛体现了护理质控中心以护理基本工作和基本技术为抓手,切实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的质控,希望通过本次大赛提高护理质量和技能,为广大老百姓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实现健康中国、健康陕西、健康百姓的目标,为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强力支撑。
陕西省保健学会王岚副会长高度评价了陕西省保健学会护理专委会的工作,她提到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医疗水平的高低。为了推动区域整体护理管理质量,动脉采血质量管理解决方案专项改善行动遵循经典的PDCA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将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引入到护理质量管理中,通过对护理大数据的精准分析,实现动脉采血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提升了护理质量,最终提高护理管理者科学决策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工作效率。
护理部辛霞主任宣布了比赛规则。葛文利院长作为裁判代表,陈珊作为选手代表进行了庄严宣誓。
技能比赛分为知识竞赛和技能竞赛环节。知识竞赛采用手机APP答题形式,包括必答题、抢答题以及判断题,竞赛内容围绕成人动脉血气分析临床操作实践标准、成人氧气吸入疗法等方面内容。参赛选手们沉着冷静、应答自如,展现了护理人员扎实的理论功底。操作竞赛环节模拟临床案例,以真实病案为背景,由3名参赛选手配合,从阅读病历、判断病情、评估患者、汇报病情、技能操作、临床突发情况应对等进行演练,不仅考验了护士基础技能操作,更全面考查了护士临床思辨能力及综合技能。选手间配合默契、相互协作,充分体现了护士临床工作风采。
赛后,裁判点评时高度肯定了本次比赛的组织形式,对选手们的表现进行了细致而有精准的点评,护士不仅技能操作非常熟练、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还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最后也指出在技能操作中的问题,更对我们临床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希望将这次比赛的水平更好地体现在临床工作中。
经过激烈地角逐,最终西安市护理质控中心荣获集体一等奖,铜川市护理质控中心、汉中市护理质控中心荣获集体二等奖,宝鸡市护理质控中心、渭南市护理质控中心、商洛市护理质控中心荣获集体三等奖,延安市护理质控中心、安康市护理质控中心、咸阳市护理质控中心荣获集体优秀奖。刘亚琴、刘娟、崔文丽荣获个人一等奖,石媛 陈珊、杨小艳、李静、刘萍、郭海燕荣获个人二等奖,刘琪、马珍、王丹丹、文仙、薛莹莹、李晶、王草草、唐月彦、黄德慧荣获个人三等奖,李辰、苏婷、周仲艳、薛媛、刘婵、张双苗、李妍、陈明艳、袁妮妮获得个人优秀奖。
在大赛组委会的精心设计与筹备下,此次大赛实现了三个创新:理念创新——首次尝试全线上举办理论+操作的技能比赛。形式创新——操作环节采用“案例浸入”的方式,现场阅读案例、根据案例三位选手现场分工,在案例处理过程中评委实时给予病情变化的提示查看选手病处理能力。评审模式创新——理论竞赛环节由采用在线提交,选手实时查看成绩的形式;技能比赛环节评委通过小程序随机分组,然后与选手进行匹配,充分体现大赛的公平公正。整个比赛形式新颖、设计创新,不仅将技能展示与线上评判完美结合、也全面展示了我院护理部统筹与组织能力。随着临床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后疫情时代诊疗方式的日益更新,我们更需夯实基本功,加强护理团队能力建设。本次大赛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动脉采血临床操作规范,关注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鼓励临床工作者优化流程细节,实施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管理,推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于推动我省动脉血气分析临床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提升医院间同质化发展。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护理及诊疗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