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打破常规 精艺施治——交大一附院为体重仅35公斤成年患者成功实施心脏外科手术
发布时间:2023-03-18    文章来源:心血管外科   作者:刘倩 王飞扬  责任编辑:李思仪  (点击: )

近日,心血管外科闫炀教授团队在麻醉手术部、超声医学科等多部门的配合下,巧用微创手术方式,为体重仅35公斤的终末期心衰患者成功实施“二尖瓣成型+人工心脏植入”术。据悉,该患者也是目前国内LVAD植入体重最轻(35kg)的成年心衰患者,手术打破常规,不开胸、不断骨,一次手术同时解决两个问题,在国内尚属首例。

重度心衰,徘徊在生死边缘

“瘦骨嶙峋,脸色蜡黄,气咽声丝,双脚肿得发亮……”这是西安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外科闫主任第一次在门诊诊室见到47岁李女士(化名)的样子。

6年前,李女士被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3年前因反复气短、乏力等症状行心脏再同步复律除颤起搏器(CRT-D)置入术,近半年病情急转直下,心动超声检查提示:左心扩大,已经超过正常人的两倍大小,并伴有严重二尖瓣大量反流,EF值只有15%,不到正常人的三分之一。

“肚子胀,恶心,脚和腿肿得像面包,气短得连路都走不动,一晚上被憋醒五六次,饭也吃不进去,原本身高160cm,体重125斤的我瘦得只剩35公斤,真得非常痛苦!”李女士说,自己一度失去希望,但看到年迈的父母和可爱的儿女,她不能放弃,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交大一附院。

绝处逢生,微创“修心换泵”获新生

目前,常见的治疗方式是心脏移植或者植入人工心脏作为桥接等待移植。然而,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终末期心衰患者需要移植,获得供体的患者不足600位,“一心难求”的窘境在临床上长期存在,再加上李女士的体重只有35公斤,病情危重,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短时间内找到匹配供体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针对李女士的复杂病情,为把手术风险和创伤降到最低,由医院心血管外科牵头,心内科、超声医学科、输血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进行充分探讨和术前评估,闫主任大胆提出国内尚无人开展的微创“二尖瓣成型同期人工心脏植入”的手术方案,并拟定了详细的手术操作流程和治疗应急措施。

3月15日下午,由闫炀教授主刀,麻醉手术部、超声医学科等多部门配合下,经右侧第3肋间和左侧第5肋间成功为李女士实施国内首例微创“二尖瓣成型+左心室辅助植入术”。随着人工心脏血泵的开启,李女士的心脏重获新生,鲜活而有力地跳动起来。手术历时近4小时,右胸切口仅4cm,左胸切口7cm,术中食道超声显示:左心室辅助装置位置满意,心脏瓣膜功能良好,无反流。术后在心外ICU医护人员精心监护和治疗下,第三天顺利脱离呼吸机,进一步康复治疗。

据闫主任介绍:因李女士体重非常轻,术前心功能和身体状态较差,所以此次手术为患者植入第三代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其“核心件”血泵,直径只有47毫米,重量仅186克,体积仅怀表大小,日常生活中方便携带,能部分或全部替代左心室泵血功能。作为中短期体外心室辅助装置,能够让心衰患者安全度过等待供心的危险期,让更多心脏移植患者“等得起”。

1年13例,成功晋级国家队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外科凭着精湛的技术和勇攀高峰的突破精神,从2022年4月成功实施西北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开始,短短11个月,已成功完成13例人工心脏植入术,成功率达100%,一年生存率达90%以上,数量居西北第一、全国前十。未来,科室医护人员将继续秉承从“小切口”去做“大健康”的医者初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微创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上一条:医工融合技术创新,助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我院组织召开医工融合临床技术创新研讨会

下一条:陕西省重症医学脓毒症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省科技厅专家组评审论证

关闭

科室网站

关注我们

Copyright(c)201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