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得快、吞刀片、宝娟嗓、水泥鼻在大家身上挨个报到,有人最高烧到41度……身体感到很疲惫,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全身被汗浸湿。但查房、手术、门诊都不能停,我们停下了,患者怎么办……”12月23日17点,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闫炀主任在电话中告诉朋友。
2022年12月,国务院优化落实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后,医务工作者再次面临疫情大考,一边是焦虑、痛苦的患者,一边是坚守、疲惫的医护。在“黎明之前”,心血管外科的医护人员再次成为疫情中坚守阵地的“护心人”。
在岗、在位,阴阳均收
12月24日凌晨4点多,西安交大一附院急诊科抢救室由120转来了一位30多岁的小伙子,胸口撕裂般的疼痛使他缩作一团。当地CTA检查提示:A型主动脉夹层。
忙碌了一天的心外科住院总医生杨超接到急诊科会诊电话后,顾不上休息,小跑着赶到抢救室,几百米的距离已使他气喘吁吁。杨超几日前已感染新冠病毒,已经连续两天发烧到39度。他一边忍不住地咳嗽,一边声音嘶哑地问诊、查体,这是他今天会诊的第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
“医生,他核酸结果阳性,你们能给他手术吗?”在陪同患者完善检查的过程中,家属担忧地问道。
“不论阴阳,我们都会收治,生命第一。”杨超毫不犹豫的回答。
明确手术指征并获得家属知情同意后,心血管外科ICU医护团队迅速启动主动脉夹层绿色通道,为患者赢得黄金治疗时间,成功实施外科手术。
冬季是主动脉夹层的高发季,随着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的到来,西安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外科也迎来主动脉夹层救治高峰。从12月15日至12月23日,短短一周,心外科住院总医生杨超已急会诊31次,安排急诊手术18例,其中A型主动脉夹层17例,病毒性心肌炎ECMO救治1例,阳性患者15例。
“阳”多“阴”少 撑到极限也要咬牙坚持
12月24日20:00,急诊入院的新冠核酸阳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李某,四肢冰凉、心包大量积液,生命岌岌可危……正常情况下,一台“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象鼻术”需要长达6~8小时的高精度操作,难度大、风险高,对于医生的耐力和体力都是考验。
心血管外科闫炀主任了解患者病情后,不顾还在发烧寒战的身体,吞下一片布洛芬,连夜赶到医院,在阳性症状伴随的麻醉医生、超声医学科医生、体外循环师和手术室护士这样一个阳性团队的默契配合下,成功为患者实施手术,将其从死亡边缘拉回来。整个手术历时7个小时,看见心脏复跳的那一刻,他才松了一口气。走下手术台,脱掉早已被汗水浸透的手术衣,一瞬间,全身的力气仿佛被抽空一样瘫坐在椅子上。
“科室近150名医护人员,短短一周,五分之四的人相继感染,面对病房58名住院患者,ICU危重症满员,每日2~3台急诊手术的心外科,我不敢倒下,也不能倒下,咬着牙也得坚持。”拖着疼痛疲惫的身体,通宵达旦的做手术,闫主任道出他肩上的责任与重担。
多地作战,“阳过”、“阳康”前仆后继,勇做护心人
恰逢冬季,骤增的心血管病急诊量碰上无可奈何的减员,对于心外科的医护人员来说是场巨大的考验。科室病房、ICU、外科组、体外循环等多个部门全体人员一盘棋,轻伤不下火线,一个人倒了,刚能爬起来的立马顶上。在人员极度紧缺的情况下,科室仍分派人手支援发热门诊、感染科、南院区新冠重症救治队和心脏移植治疗组。
副主任师桃说:“新十条发布后的感染潮,比我们预想来得更早,更猛。心外ICU作为重症患者救治的精锐力量,责任更大。一方面要保证科室正常的医疗工作,同时还要兼顾全院重症会诊,我们几乎全员带病上班。全科经常38.7℃的医生给38.1℃的患者开刀,给38.5℃的患者术后治疗及护理。看着身边这些‘小朋友’们发着高烧、全身肌肉酸痛,仍坚持在岗,细心救治每一个病人,我既感动,又心疼。”
半个多月来,心外科每日新增入院患者4-5人,平诊手术3-5台,急诊手术2-3台,病房住院患者近60人,ICU重症患者17-19人。面对感染爆发的严峻形势和高强度的工作量,心外人始终在岗、在位、在状态,坚守在医院的每一个阵地。苦难终将过去,随着大批医务人员的恢复,这个战斗的集体再次焕发生机,为了应对急危重症的入院治疗,心外科成立了2个ECMO救治分队,并对外公布救助电话,随时为新冠重症患者救治服务。
“生命至上,无论阴阳”,对心血管外科的医护人员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有力量与信念,是这个冬日里最暖的阳光。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和实际行动为百姓健康筑起一道道坚固防线。